今天打開朋友圈,估計大家都被微信“小程序”的消息刷屏了吧?
翻閱各大媒體,看好小程序、唱衰APP的聲音層出不窮,不少文章的標題都十分醒目:《微信小程序上線!手機里的App真可以卸了》、《重磅炸彈!微信小程序正式發布,APP將面臨致命一擊!》
然而,事實真的是這樣嗎?
誠然,小程序輕便、“用完即走”的特點,再加上微信本身的用戶基數和用戶粘性,肯定會對整個應用市場帶來新的機會和一定的沖擊,整個移動互聯網生態,也會因此而改變。
但是,要是放言小程序可以殺死一切APP,那就未免言過其實了。
事實上,小程序只是一個功能相對簡單的輕應用,在很多功能體驗方面根本比不過APP。它的出現,不是為了取代APP,而是要為騰訊打造一個更完整的微信生態體系,增加微信用戶的粘性和活躍度。
在這樣的邏輯前提下,無論你是想趕著風口做小程序,還是堅守陣地繼續做微信公眾號、APP,都有其中的合理之處。只是,新的時代已經到來,大家都要開始改變了。
小程序,其實不太好用
如果你已經用過小程序,你就會發現,現在已經發布的小程序,基本上還是我們手機里面已經有的APP,譬如今日頭條、大眾點評和滴滴打車之類的。
今天凌晨小程序剛發布時,唐一的不少朋友都在群里面炸開了。他們紛紛表示,小程序又省內存又輕便,干嘛還要手機里面的APP,趕緊刪掉算了!
誰知道到了中午,那些真把APP刪掉的朋友又在群里說,自己體驗完小程序,對著小程序頁面看了半天,默默地把卸載的APP都裝了回來。
原因有二。
其一,內存是省了,但不適感也增強了。微信小程序,其實還是依托微信這個APP所存在的一個輕應用,在我們已經習慣了在手機一級頁面打開APP的情況下,不僅功能比不上APP,用起來也很不順手。
以大眾點評為例,使用APP你在手機頁面上直接點擊圖標就好,而使用小程序則要打開微信,再在小程序的頁面點擊進入,而且功能又沒有APP齊全,確實也是不太方便。
針對這點,有網友就吐槽:我就想離線下一把象棋,還得進微信的小程序費那個網?
其二,不少人都習慣一邊聊微信一邊用程序,以今日頭條為例子,假如我一邊用今日頭條小程序看新聞一邊聊微信,因為今日頭條內置在微信里,每次回信息我都要退回到聊天界面,這也是非常不好的體驗。
小程序取代APP,可能嗎?
但是,因為不好用,我們就能說小程序是塊雞肋嗎?
當然不是,雖然小程序用起來還不大方便,一方面是因為它剛剛推出,各方面設計還有待改進,另一方面則在于,大家總愛拿它和手機APP比較,期待值被抬得很高。問題是,它根本不是用來取代APP的。
在2017年微信公開課上,張小龍這樣闡釋他心中的小程序:
“小程序是一種不需要下載安裝即可使用的應用,它實現了應用“觸手可及”的夢想,用戶掃一掃或者搜一下即可打開應用。也體現了“用完即走”的理念,用戶不用關心是否安裝太多應用的問題。應用將無處不在,隨時可用,但又無需安裝卸載。”
除此之外,張小龍還列舉了兩個小程序使用的場景:
1、在公交車站,你掃一下公交站牌的二維碼就可以了解下一輛公交車的到站時間。
2、在汽車站,掃一下汽車站的二維碼就可以購買車票,而不用排長隊。
無論是微信官方還是張小龍,線下掃碼的場景永遠被他們最先提及,而且現在小程序的傳播必須用攝像頭掃描二維碼,這就說明了,張小龍心中的小程序,是為了鋪設線下場景,為那些我們使用頻率不高,用完就走的程序設計的。
譬如我想買車票,想查一下今天的天氣,我們沒流量下載一個APP,也不需要使用它里面的所有服務,我只是需要里面的一項服務,用完就不會再用——這時候小程序是比APP方便的。
可以說,小程序對于自己的定位,是幫助整個微信打造一個更完整的生態,幫助商家打通線上線下的場景,實現“用微信連接一切”的愿望。
因此,現在的小程序,基本都是偏低頻的簡單工具,比如滴滴打車、摩拜單車等等。
而且,小程序的界面和功能都簡單得要命,譬如同程旅游的小程序,只有訂票和酒店兩個選項,其他信息全無;京東的小程序,簡單粗暴得就像貼在墻上的巨幅海報。
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,在小程序里,電商們的線上支付方式只支持微信支付(心疼支付寶一秒鐘)。
由此可見,在“做一款工具”這點上,小程序基本圓滿完成了要求——無須安裝、觸手可及、用完即走、無須卸載。
但就目前而言,小程序只能取代一部分低頻的服務類APP,而那些已經存在于我們手機里,超大體量超多功能的APP,尤其是那些重度使用、打開率極高的APP則很難被取代。
試問一句,陰陽師怎么做成小程序?
其實說“小程序取代APP”,仔細想想就會覺得很可笑。微信自己不就是個APP嗎,它要如何被取代?
還有,作為一款APP,微信本身也是要依托蘋果手機的Appstore以及安卓手機的應用市場存在的,而蘋果和谷歌的移動生態就是由活躍在上面的APP支撐的,假如微信小程序是為了打造一個新的應用分發市場,那么蘋果和谷歌還不趕緊下架微信?最終大家只會兩敗俱傷。
小程序浪潮來襲,
我們該如何抉擇?
當然,說了這么多,我可不是在說小程序不行了,我的意思很明確,小程序難以取代那些玩法比較復雜的APP,但是對于那些只需要提供一兩個功能的程序而言,小程序的存在簡直完美。
你可以做一款算命的小程序,很少有人會專門為了算命下一個APP,即便下了用完之后也不會再用,而小程序的存在就可以讓大家不用下載APP就能算命,也許會非常受歡迎。
或者,你可以面向O2O方向,在家政、社區服務、餐飲、美容美甲等領域深耕,小程序“小而美”和“去中心化”的產品形態,沒準能讓以前已經被“玩壞”的模式一掃而光。
對于APP從業者而言,小程序的出現也不是末日,當年微信出來時,微博和陌陌也被人預言要完蛋了,現在呢?微博靠大V和短視頻,陌陌靠直播,又重新火起來了。
不過,小程序帶來的沖擊在所難免,APP還是要從“內容化”、“社區化”和“底層化”入手,一方面要用更優質的內容留住用戶,同時強化社交元素,讓內容消費者成為生產者,最后要從硬件著手搶占更多終端,搶占用戶時間。
當然,對于一些偏工具、偏低頻的APP而言,面對小程序的沖擊存活的幾率并不大。能夠留下來的,往往都是一些內容生產能力強、能通過營銷、贊賞等變現模式形成內容生態的APP。
給想要入局的新人們一句提醒
現在,不少人都在網上討論“小程序和APP到底哪個更好”的問題,我覺得,這個真的沒什么好吵的。
對用戶而言,這根本沒有什么難選的,小程序更輕量,APP更全面,不同的產品形態,也就決定了不同的角色定位——每個人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鞋。
所以,作為創業者,我們不僅不能有拋棄APP的想法,而且更不能把全部籌碼壓在小程序上。唐一判斷:只要手機依然是我們貼身的必備工具,那么建立在操作系統之上的APP仍然有著存在的必要性,而建立在微信APP上的小程序,可能會面臨著其他小程序生態的競爭。
沒錯,小程序的這個風口我們可以去追,但是想追的人,肯定不止你一個。
面對前赴后繼的競爭對手,我們與其隨波逐流地跳進小程序的滾滾大流中,還是要先好好思考一下,自己該如何取舍、如何進退自如,如何做到有的放矢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立于不敗之地。
不然,別說小程序的紅利你可能沒撈著,到頭來反而連自己最后的那一點陣地都丟掉了。